从20世纪以来,在近现代的学术界和思想界普遍得到重视。
佛教自明清以来持续衰落,近代以后开始有短暂地复兴,唯识学成为重点。历史背景较为复杂。
20世纪以来,中华文明面对的局面:社会、国家衰落,面对极具震慑力的西方文明。如何对冲西方文明?——唯识学的关注得到提升。与现象学、心理学、西方哲学进行比较研究。更应该了解唯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。
学习困难:典籍、名相众多。
学习方法论:站在名相之外去看本质要告诉我们什么。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概念上,需要辅以实践将之转化为真正地人生智慧。“学修一体化”。
课程动机:对思想和方法先给出一个概要性的介绍,先对唯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。

“研习”:并非哲学或学术的研究,而是与个人修行结合起来。
佛教里的“宗”、“教”概念。
“宗(门)”:指修习法门,侧重实践。
“教”:对佛教思想精神教理进行研究推理,偏向于理论研究。不停地接受知识方法。
达摩祖师的例子。
佛教同步重视对教理教义的理论研究,和借由理论研究辅助实修,促进证悟。
“习”:反复地训练和实践。重视把身心联系起来。
佛法与世间学问地区别:让我们通过理论能够得到身心上地净化和提升。
学佛法也要解剖,以百种法相为手术刀剖析自己。

“旨要”
指月路:顺着指头可以看到月亮,但只盯着指头也只能看到指头。

课程结构:10次课程,对唯识学基本思想方法有个基本的了解
《瑜伽师地论》:唯识学,或者更一般地,佛教的百科全书。

唯识学与印度佛教的关系
玄奘法师取经,印度佛教史,需要一个宏观上的把握。

唯识学的指向

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二元论的问题
需要思考的核心对象——物质世界。
E.g. 话筒的唯心、唯物、唯识诠释。
佛教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性,但是否认其真实性。中观:无常,变化性。阿赖耶识的物质实体。
唯识学语境下的“实质”的指向。

“识”的辨析。
八识:分别、认识、辨别。
唯识:梵文原典中”唯识“的写法,“表”,即表达,将隐性的东西,如情绪、想法,表现出来。在唯识学中,这种所谓隐性的东西称为“种子”。转现、现起、转换。
四大种:隐性的能量。
唯识:隐性的能量转化为显现的物质。
E.g. 种子。电灯。

唯识学与瑜伽学派

瑜伽,YOGA:在梵语中的原始意义是牛脖子上的套子与牛脖子的连接。后衍生为“相应”的意思。现象和本质要相应。认识和具体事物相应。
“瑜伽行”:指修行人用瑜伽的方法来修行,达到一种相应。
转识成智。